書名:成為真正的人

作者:甘耀明

出版社:寶瓶文化

 

在看這本書之前,自己完全不曉得「三叉山山難」,而為了不讓真實事件影響閱讀的進行,所以我選擇在看完本書後才查詢有關該次山難的資料,閱讀時能全心投入故事情節中。

 

這本書的時空背景為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,日本宣布戰敗投降後,以真實事件為骨架,輔以虛構的人物和故事,形成一種似真似假的故事架構。以往我看小說時,都會想像故事是真實發生,這樣的想像讓我更容易融入小說所營造的情境,而因這本書是以真實事件為藍圖所寫,讀起來更有真實感。

 

我一直想到電影《賽德克巴萊》的劇情,在日本人統治之下,原住民被趕離原先居住的部落,遷入受日本人管束的區域,學習日本的文化及語言,部落中的長輩總是利用生活之餘教導晚輩原住民的習俗及使命,讓晚輩不忘本,也因為平時的耳濡目染,面臨艱困的搜救任務時仍無所畏懼,花了三天時間抵達墜機現場便開始搜索生還者,靠氣味或蒼蠅飛舞來辨別遺體的方位,雖然殘忍,但卻是唯一可以快速找到罹難者的方式。

 

屋漏偏逢連夜雨,山區的地勢崎嶇不平、高低落差大,搜救原已十分艱困,再加上連日來的惡劣天候,造成山區溫度過低,搜救隊員體力消耗快,出現失溫狀況,而狂風暴雨更造成能見度低,隊員們陸續走散、各自逃生。

 

為了一個生還者,部分搜救隊員繼續冒著風雨及生命危險挺進生還者受困地點,途中好幾次想放棄及折返,但為了達成長官下達的命令,只能繼續前進,這種不顧自己安危、使命必達的責任感,在我看來不只為了覆命,我相信搜救隊員心裡一定有自己的使命感及信念,認為「救一個是一個」,如此偉大的情操,在人情較為涼薄的現代,已不容易見到。

 

另外,看完本書後,我查詢了有關「三叉山山難」的資料,事件經過更是令我感到震驚及佩服,真實的狀況是飛機上26人全數罹難,礙於天候和山勢地形因素,搜救隊無法將遺體運下山,只能切下罹難者的手掌就地焚燒後,將骨灰帶下山交還給家屬,這是一種形式上「帶罹難者回家」的作法,讓家屬可以得到一點安慰,雖然最後沒能將骨灰親手帶回,搜救隊員也失去自己的性命,我還是覺得非常感動及佩服,身處危險環境,仍能為他人著想。

 

願所有「三叉山山難」罹難者的靈魂皆能在山林的擁抱中安息。

 

奈奈  2021.04.28

arrow
arrow

    lovenene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